国际易学联合会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COMMITTE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民政部登记注册中国社科院主管国际联合性组织

首页 / 论文 / 周易与儒道

周易与儒道

      一根两干的“中国文化之树”
      张 弛
        纵观世界最古老的各文明中,无论是古埃及、古印度文明,还是两河流域、玛雅文明都先后夭折;即使曾辉煌一时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而为什么唯独中华文明虽屡遭磨难,甚至几临倾覆的厄运,却又一次次的衰而复兴,历经五千年之久,却依然延续至今,并且是唯一现存的文明呢?究其原因,也许有很多,但“周易”与“儒道”两家无疑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支撑因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明的根本”。周易构筑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等诸子百家,还是唐宋以后的儒、释、道各家的学术思想,无不源自于周易。中国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潮,如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朴学等,也无不贯穿着周易的精神。周易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被道家尊为“三玄之冠”。
        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其“阴阳论”。周易中所说的“阴”和“阳”,并非只是单纯的指“构成宇宙的两大要素”,最主要的是用于说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性质与作用”。而周易所要阐明的就是“宇宙万物依循阴阳变化的作用法则,推移演变的实相”。涵盖“天、地、人”三道的真理,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真谛”,是“天理”,也就是“人道”,所以被称作“天人合一”的“天人之学”。阴阳对立而统一,矛盾而和谐,于运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无穷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
        周易孕育和衍生出了儒、道两家文化形态,这是周易对中华文明最主要的贡献,也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儒家和道家“同源异流”,都是在周易的基础上创立的各自学说。两家各有侧重,以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
        儒家重义理,重社会,被称为“人文易”,主在“向外求”,是“入世”的文化;而道家则重象数,重自然,被称为“科学易”,重于“向内求”,是“出世”的文化。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则重视阴的“虚无柔静”,这是儒道两家思想上的根本差异。不过,儒家也有柔静的一面,道家也包藏着刚健。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是周易思想的“一体两面”,互为表里。儒道两家既相对独立,又相融互补。
        儒家的鼻祖孔子虽晚年才开始学易,但儒家的思想精髓却主要体现在孔子学习周易的心得中。《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孔子在其构建的“德道”思想体系中,就是以此“性善论”作为基础,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以周易的“尚中”及“适时之变”的思想为方法论
        儒家主张以“积极有为”的态度直面人生,追求“君子之风”,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大丈夫。立足于“仁义礼智信”,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这种人道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他的学说中虽然没有直言论易,但却无处不渗透着周易的思想,是对周易的再现和发展。道家以周易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演进说”为基础,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及阴阳消长的演变规律”。并且上升为哲学意义上的“有无”,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主要探讨的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关系,人自身循道与长寿的关系等”。
        道家的“道德”思想体系,追求“清静无欲”的人生境界,主张“自然无为”的处世态度。老子认为“天地人都应遵道德而行,道为体,德为用,二者为一”。“人合于道则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主张“绝圣弃智”,退守处下,淡泊名利,清静自然,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是一棵“大树”,那么周易就是这棵树下深固的“大根”;而儒、道便是这棵树上最粗壮的两支“主干”。这“一根两干”与之后“嫁接”而来的佛教及其它文化一起,相互交融,相互滋养,共同支撑起中国文化的“参天大树”,并结出了丰硕无比的中华“文明之果”。
      然而,中国尽管具有如此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却在近代一百多年来,因为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国人失去了“民族自信”,更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即使中国日益强大的今天,国人虽有了“民族自信”,但“文化自信”却仍显不足。原因何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而传统文化教育却严重滞后无疑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我们应从当下开始,从我做起,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周易、儒家、道家的文化精髓。但由于各家的学说均有所长,各家的功能也无法取代,所以我们必须得全面学习,融会贯通。以易“立本”;以儒“处世”;以道“养生”;以佛“修心”。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迷失自我,重新找回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使我们的“中国文化之树”本固枝荣,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