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学联合会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COMMITTE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民政部登记注册中国社科院主管国际联合性组织

首页 / 学术交流 / 浅谈佛教下的“命感文化”

浅谈佛教下的“命感文化”

      卫 民      杨 帆

               宗教文化因各种类的宗教及其信仰不同而不同。佛教是由印度北部一帮(相似于我国一个省)的小王子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与我国李耳/老子是同时代的人。据说佛教的“极乐世界”的宗旨论基于李耳的道德经)19岁出家之后在我国商周春秋时期创始,并发迹流传至今己达二千五百多年。
             经研读佛教的经伦,除了其传承的“因果效应”(即事出有其因而必有其果的逻辑性效应)颇有哲理性外,佛教另类宣染的“命感文化”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佛教的命感文化有三层含意:一是对于命好的人认为是头世修来的福,就应该在今世财盈又得官的情况下安乐享受一一有着“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为成就自作累”,从而孵化出贪婪腐败的 行为 ;二是对于那些“命苦”者强调要“修来世”。凡“命苦”者应认知今世“命苦”是“头世造的孽”,今世干活定要乖顺,不得去独创更新,不得抗命去反抗,应该做牛当马服服贴贴为主子干活。人骂你咒你,你应该反感到是为你增“福”才是,只有这样修练自己,就可以死后“进天堂”,可修得来世之“富贵”了。这就抑制了“命苦”的人们的斗志,泯灭了积极进取之心;三是告诫人们办事要相信或依赖佛主菩萨的保佑作用,可求敬佛主菩萨以保佑升官发财,求子得福、事事吉利、长寿安康等等。在这种供求关系下所形成的商业行为,是以不靠自身努力奋斗,却以供神香火钱的小利妄图获得升官发财的成功愿望。在这种最大利益的驱逐下极易演变出弄虚作假、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因此我们应对佛教的这三种“命感文化”予以弃之,拯救那些迷信佛教者们一一丢掉幻想,发挥自身的能力奋发图强,创新工作以促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没有将佛教奉信于印度(印度国的大多数人信印度教)却根植于我国及其东南亚部分国家,是值得研究的。据调研佛教的生存模式,除靠社会上的众生捐款资助外还有以下三种:一是靠政府拨款的四川省峨嵋山寺庙模式;二是靠政府划拨田地给寺庙,让其种田自养的江西省永修真如寺模式;三是由佛教寺庙里的和尚以习武技能传教社会获取培训费给养的河南省少林寺庙模式。这些生存模式传承至今,说明佛教己被社会的市场认可,反映出了佛教仍有其生命力。
             如何改造佛教?笔者愚见:一是继续传承教晦人们多做善事好事,坚信好事必有好报;二是取消各佛教的和尚庙堂、尼姑庵堂花钱买香火鞭炮爆竹或门票费的规定;三是教育求佛、信佛者丢掉幻想、臆想,认知自身先天命局中适宜的事业或行业及其能力,发奋图强,积极投入有效的实践中去改造世界,干好工作,以求诚实的劳动去获得应有的财富业绩。
       
      作者:卫 民(社科院)  杨 帆 (命理风水解读)
       

      \ 

      (本版编审   李荣钧   廖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