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学联合会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COMMITTE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民政部登记注册中国社科院主管国际联合性组织

首页 / 论文 / 论易卦爻符的原始形态

论易卦爻符的原始形态

      论易卦爻符的原始形态

      朱长顺


             传统易学传下来的易卦爻符形态,今人通俗的表述是:阳爻为一长横“—”;阴爻为两短横“--”;也就是说,二爻的形态具有“一”与“二”的数字意义,故易学史上二爻又被称为“奇爻”和“偶爻”。
             如果我们能不受传统旧说的影响,单纯地来看“—”与“--”这两个符号的形态特点,不过就是两条中间断裂与否的线,确切地说是“一条实线”与“一条虚线”(以下简称“虚实二线”)。这样的符号形态根本就不具有“数”的意义,传统易学之所以要赋予它“奇”与“偶”的意义,一方面是因为认定了该形态是“圣人观物取象”得来的原始形态;一方面是为了给二爻的定性找个依据。即,阳爻之所以为阳爻,因为它是奇画的爻;阴爻之所以为阴爻,因为它是偶画的爻。同理,卦符的阴阳也是这样定性的,比如,乾三连,为奇为阳;坤六断,为偶为阴。《易传》更是明确地说道:“阳卦奇,阴卦偶。”
             关于二爻与“圣人观物取象”的关系,笔者以为,那是传统易学对“虚实二线”望形生义的一种揣测,实际上没有必然的关联。因为对于圣人观的什么物,取的什么象,古往今来的探源者先后推出来的“结绳说”“龟兆说”“竹节说”“蓍草说”“算筹说”“日月五星说”乃至于“男根女阴说”等观点(俱见《易学大辞典》),实质上形成了一种相互否定而无一成为定论。

             关于“阳卦奇,阴卦偶”的定性方法,当它运用到六十四卦层面时就行不通了。比如,否卦“☐”和泰卦“☐”,这是一对阴阳相错的“错卦”,二者必有一个是阴卦,但它们的爻画却都是九画、奇画,分不出谁是阴卦。于是,汉代的京房便挖空心思地想出了“八宫法”来解决这个难题。但这个难题解决了之后新的问题以出来了,因为按照“八宫法”来定性,卦义为闭塞的“否卦”竟然成了阳卦,而卦义为通达的“泰卦”反倒成了阴卦。还有,卦象为五阴剥阳的“剥卦”和一阳来复的“复卦”,也被弄反了阴阳。请大家理智地想一想,同一个易卦体系却弄出了两种不同的定性方法,而且两种方法均存在着顾此而不能顾彼的问题,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须知,易爻和整个易卦体系所表现的阴阳,其内蕴乃是太极一气生化出来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即阴气和阳气,那么,所谓的奇偶爻符又怎么能贴切地表征它呢?总不能说阳气之所以为阳气,因为它是奇数的气;阴气之所以为阴气,因为它是偶数的气吧?显然这是说不通的。
       
           
       溯本探源,最早以非文字的形式来表征阴阳属性的是“河图”“洛书”,二者皆以白色为阳,黑色为阴,而且无论是阴是阳都以相同的圆圈为形。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又怎么会“则”出个奇画为阳,偶画为阴,一实一虚两条不同的线为形呢?可见,以“虚实二线” 为形态特征的爻符,既不是“圣人观物取象”得来的,也不是“则之”河洛得来的,所以它不是原始形态的易卦爻符。若是有人辩称,“偶阴奇阳”与《易传》表述的“天一地二,……天九地十”的河图之数相关联,那就是舍简从繁,强为之说了,而且视河图有如围棋般“圆”形的黑白棋子为天地之象,其一不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认识;其二学界已有不少人认为,河图来源于“北斗授时历”;其三笔者在研究中已找到洛书之象与日、月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另有专文后续),而洛书与河图是互为经纬的。
       
             那么,易卦爻符的原始形态是什么样子呢?答曰:“阴爻”为一黑色条幅的样子“■
      ”,阳爻为一白色条幅的样子“□”;黑白为其内质——阴气和阳气,条幅为其外形,用以囊括二气。之所以说它是易卦爻符的原始形态,一是因为它是从模拟“太极衍生律”的过程中得来的必然形态;二是有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的“坎离匡廓图”、宋代著名易学家朱熹《周易本义》中的“先天六十四卦圆图”(见后面的图8、图10)为佐证。请看“太极衍生律”模拟图:

      \
      图1.太极图。
       

            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给出的太极图是一个简单的圆圈“○”(见《易学大辞典》),根据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元气混然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的解释,笔者特将太极圆圈内饰以黑白两色相加后形成的灰色粒子,以示太极混然元气。
       
      \
      图2. 太极两仪图。
       
            太极之气“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周敦颐《太极图说》),从而形成了此图像。传统易学称之为“太极图”,实为“太极两仪图”。
       


      \
       
      图3.太极生两仪图。
       

            两仪从太极母腹内分娩而出。此即“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同上)。


      \
      图4.两仪生四象图。
       

            两仪秉承太极“一分为二”的衍生规律而成四象。


      \
       
      图5.四象生八卦图。
       
           
             四象秉承太极“一分为二”的衍生规律而成八卦。至此,模拟“太极衍生律”完成了一个“小成”阶段。
       
             当我们将“太极八卦”由圆图转换成横图(转换的方法是从震卦和坤卦之间剪开一个口子,然后向两边剥离拉平)时,便得到下面的图式


      \
       
      图6. 太极八卦横图。
       
       当我们移除了图中的“太极”层次,并断开八个相连的卦体时,便得到下面的图式:


      \
       
      图7.八卦横图。
       
             图7就是八卦符号的原始形态,而构成八卦的“黑白条幅”则是爻符的原始形态。黑者表征阴气;白者表征阳气;无论是阴是阳,皆囊括于相同形态的条幅之内。它是模拟“太极衍生律”得出来的必然形态,且与河图、洛书表征阴阳属性的手法同出一辙,而“虚实二线”的爻符形态则是无所本的。
      如果这还不足以让人信服的话,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幅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后世注解者——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的“坎离匡廓图” (见《易学大辞典》):


      \
       
      图8.“坎离匡廓图”
       
             上图是用“黑白条幅”形态的爻符制成的。左边的“坎”卦与右边的“离”卦:阴阳对接,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城廓紧固,是名副其实的“坎离匡廓图”。若是换了“虚实二线”形态的爻符来制作此图,那就成了内外三层都合不拢口的“坎离脱节”图了。见图9:


      \

       
       图9. “坎离脱节图”
       


             以上图例和说明,足证以“黑白条幅”为形态特征的爻符,才是原始形态的易卦爻符,而以“虚实二线”为形态特征的爻符则不是。
       
             或问,既然“黑白条幅”是易卦爻符的原始形态,为什么《周易》会取而代之以”虚实二线”的爻符形态呢?
       
             回答这个问题,同样要借图说话。请看下列各图:


      \

      先天图10“六十四卦圆图”。载朱熹《周易本义》


      \

      图11.先天六十四卦阴阳倍乘图。明代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之一)》,载《易学大辞典》,下同。


      \



      图12.太极六十四卦图。明代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之二)》
       


      \


      图13.归藏易示意图


      \


      图14.同一罐体上两种有区别的易卦陶纹。载网文《义乌桥头遗址重大发现 中华文明推前至9000多年》
       

              图14是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发掘出来的距今9000年的红色陶罐。陶罐上的两个易卦陶纹,左边的卦疑似“否”卦,其下卦“坤”的三条阴爻以“∧”为爻符形态;右边的“豫”卦其下卦“坤”的三条阴爻以“⚋”为爻符形态。此陶纹的出土,一是说明了以六爻形式为标志的六十四卦,绝对不是“周文王囚羑里”时推演出来的,因为它的存在比周文王早了5000多年;二是说明了阴爻形态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中,“∧”与“⚋”这两种形态曾同时并存(这种并存,是为了承上启下的“过渡”)。”
       
             以上五图表明,在《周易》问世之前,易卦爻符的形态经过了三到五次由繁到简的演变。
       阳爻的形态相继经过了从“□”到“○”,再到“—”的三次简化;
       阴爻的形态相继经过了从“■”到“●”,再到“—”,再到“∧”,最后到“--”的简化。

            
            当然,爻符形态的简化并不是截然形成的,而是以前后两种形态并存的方式过渡的。但其简化过程足以证明,“虚实二线”的爻符形态是简化到了最后的形态。可见,爻符原本是不具有“数”的意义的。
       
             先哲之所以要简化易爻形态,一是因为节省书写材料的需要;二是因为降低书写难度的需要;三是因为简明的需要。
       
             当简化了的爻符形态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后,人们便会忘记其本来的面目,这就好比今天的很多人不知道简化字之前的繁体字面目一样。《周易》的编著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将“虚实二线”作为易卦的爻符形态的。
       
             由于《周易》一书的权威性,因而后世学人便认定“虚实二线”的爻符形态就是“圣人观物取象”的原始形态了。这也就是后人会挖掘出多种“物象”来对应传统爻符形态的原因之所在。今天若是我们根据简体字的字形来探究一个字的来源的话,肯定也会因人而异弄出多种偏离本源的观点来。
           
            结论:以“黑白条幅”为特征的爻符形态,是模拟“太极衍生律”过程中得出来的必然形态,也即易卦爻符的原始形态;而以“虚实二线”为特征的爻符形态,则是“黑白条幅”简化到了最后的形态。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在研究和运用易卦时,就不会陷于对“虚实二线”的无谓考究和“偶阴奇阳”的误导。
             或问:以“黑白条幅”为爻符构成的易卦(八卦及六十四卦),用什么标准来判断阴阳呢?简言之就是以卦之初爻的阴阳定卦之整体的阴阳,详情请见笔者另文《易卦阴阳之我见》。
       
       
      作者简介:

             朱长顺(探源斋主),男,1955年出生,湖南常德市人,国企退休,终生在读。系道教龙门派第十九代“圆”字辈居士,国际易学联合会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湖南文理学院丁易东易学研究学会、常德市周易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善卷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常德市鼎城善卷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曾任原湖南同德职业学院、原常德计算机专修学院《校报》《校刊》主编。
             作者性喜溯本探源,治学善于反思,著文学风严谨。主要研究方向:常德本土文史,易经学术。
             本土文史方面:是常德善卷文化的发掘者和弘扬者,并对常德历史上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有别于地方史志的学术梳理,作出了不同于传统旧说的理性辨析。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曾受聘为原《常德市文物志》主笔,主编出版有省级学术专著《当代善卷文化研究概观》(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
             易学方面:曾于1990至1995年间几近痴迷地潜心学习了《周易预测学》系列著作并有过验证性的占卜实践,在学习与实践中发现传统易学中有诸多值得存疑和厘清的问题,进而开始了《周易》的学术研究。发表作品有:《颠覆传统说“周易”》(湖南省神农炎帝研究会会刊《根》,2015年第2期、2016年第1期,分上、下篇连载)《“周易”与“易经”不可混为一谈》《易卦阴阳之我见》《论易卦爻符的本来形态》(载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