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学联合会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COMMITTE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民政部登记注册中国社科院主管国际联合性组织

首页 / 论文 / “周易”与“易经”不可混为一谈

“周易”与“易经”不可混为一谈

      “周易”与“易经”不可混为一谈
      朱 长 顺

       
           
             中国人喜欢崇古,尤其迷信圣人。一部《周易》因为贴上了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即所谓 “世历三古,人更三圣”,还有“四圣同揆”的标签,遂成了中国历史上研读的人最多,注解的人最众,影响的范围最广,流传的时间最久的一部重要典籍。不仅如此,当汉代儒家因孔子作传之故而将《周易》奉为了自家经典之后,整个学林竟也都跟着把《周易》当作了“经书”,到后来更是直呼《周易》为“易经”了。实际上“周易”与“易经”完全是两回事,因而不可混为一谈,也就是说,《周易》不能称之为“易经”。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先从根本上阐释一下何为“易”,何为“经”?
       一、何为“易”?
             关于“易”的最早记述,始见于周公旦的《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该文道:“大卜(周代专管卜筮吉凶的官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这一简单的记述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周易”之前还有“归藏易”和“连山易”;二是“三易”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八个经卦和六十四个别卦。再让我们来看一看“三易”的不同点:一是篇名不同,一为《连山》;一为《归藏》;一为《周易》。二是八经卦的卦名卦序不同,《连山》之八卦为: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见《易学大辞典》,下同)《归藏》之八卦为:天、地、木、风、火、水、山、金;《周易》之八卦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三是六十四别卦的首卦不同,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周易以乾卦为首。四是六十四别卦的卦名不尽相同,周易六十四别卦中的:随、豫、临、贲、咸、既济六卦,在归藏易中分别称为:马徒、分、林祸、荧惑、钦、岑□;在连山易中为;兵物材、潜山阴、君兵将、臣阳父、兵君帅、民阳夬。五是产生的朝代不同,今人邹学熹《易学十讲》说:“连山易主要总结了夏代人关于易学的研究。”“归藏易主要总结了商代人关于易学的研究。”而《周易》则“总结了周代人关于易学的研究。”
       
             以上“三易”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表明了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乃是“三易”的根与本,离开了这个根本便无所谓“三易”,更无所谓“三《易》之法”。换句话说,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才是“三易”中被称作“易”的成分,它是一个独立的纯符号体系,而“三《易》之法”则是夏、商、周三代运用该符号体系进行占卜的方法,属于易学的范畴而非“易”之本身。何谓“易学”?本文以为:易学就是研究、解读、运用和阐发易卦符号内涵的学问、学说。既是学说自然就会有着不同的学术观点,因而同样一个卦符“☷”,《连山》解读为“君”;《归藏》解读为“地”;《周易》则解读为“坤”。
             正如“连山易”和“归藏易”不能单称一个“易”字一样,“周易”也不能单称为“易”,因为它们都掺进了“易”以外的东西——对符号体系的文字解读和运用于占卜的具体实践,以及对于占辞的解读和发挥,只有未经任何文字解读(包括卦名在内)的八卦及六十四卦符号体系才是本来意义上的“易”。
       
      何为“经”?
            《辞源》释“经”的第3条义项是:“常道。指常行的义理、法制、原则等”;第4条义项是:“作为典范的书称为经”。据此,本文以为,所谓“经”就是一种带有典范意义和准则性的书箱。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与实践,二是内容亘古不变。但《周易》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其一,《周易》的所谓“经文”即附着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旁的卦辞和爻辞,实为早期卜史们用行话暗语记录的占卜事例,其特点是晦涩难懂,根本就不能用来指导人们的思想与实践。即便是用于占卜实践,也是其行不远。继《周易》问世以后,中间只隔了一个焚书坑儒的秦朝,到汉代时其用来占卜吉凶的卦爻辞就被弃而不用了,代之而兴的是郑玄创立的“爻辰”体系。“爻辰”体系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将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按一定的法则分别配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这爻辰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在于它具有五行属性。比如,亥子属水,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辰戌丑未属土。那么,这五行又有什么作用呢?一是有着生克制化的作用,比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生与克就是吉与凶,成与败,荣与枯;二是用来指代人伦关系中的生我者,我生者,克我者,我克者,比我者,也即父母、子孙、官鬼、妻财、兄弟,简称“六亲”。这六亲各有指代,比如,“子孙”除了主子孙及子孙辈的人以外,还指代福德之神。“官鬼”除了指“官”和“鬼”以外,还指代官讼,疾病等等。有了五行生克和“六亲”指代,再安上“世、应”就可以断卦了。这种断卦法俗称“六爻断卦法”,该法是对“卦爻辞断卦法”也即对《周易》“经文”的否定和替代,因其易学易用而在占卜界大行其道,代传不衰。若是《周易》卦爻辞真的具有“经文”性质的话,它能被子丑寅卯之类的“爻辰”体系所替代吗?可见《周易》不能称之为“经”。
       
             其二,《周易》的所谓“经文”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随版本的不同而变化着的。《周易》一书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有用秦以前的古籍文字传承的版本,汉时称“古文易”; 有用汉代流行文字隶书传承的版本,汉时称“今文易”;有用石刻传承的版本,汉时称“石经易”。还有传世至今的通行本(简称今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时的竹书本、安徽阜阳汝阴侯墓出土的竹简本。这些版本的经文部分,不仅卦辞、爻辞不尽相同,而且卦名、卦序也不一致。
       
              比如,今本“益卦”卦辞中的“利有攸往”,石经易作“利用攸往”。(见《易学大辞典》)这“利有”和“利用”显然不是同一语义。
       
             又如,今本“屯卦”卦辞中的“利建侯”,竹本作“利见堠”。“侯”之义为王,而“堠”之义则为古代瞭望敌情的城堡,(见何新《天行健<易经>新考》)二者的含义相去甚远。
       
             再如,“屯卦”六二的爻辞,今本作“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而帛本却是“屯如壇如,乘马烦如,非寇,闽厚。”(见刘大钧《今、帛、竹本,<周易>经文异文对照表》,下同)这也是不相一致的。
       
             还有,“兑卦”上六的爻辞,在今本里为“引兑”,而在帛本里却作“景夺”。“引兑”和“景夺”,无论是文字还是文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还有,“恒卦”上六的爻辞,今本作“浚恒”,而竹本却作“睿恒,贞凶”。“浚”与“睿”也是不相通的。
       
             还有,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的卦名、卦序,也因今本和帛本的不同而大不相同。见下表:
       
       \
             本表根据刘大钧、何新相关著作编制
       
             
             总之,《周易》各个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不胜枚举,谁也不能说哪一个版本才是标准正宗的。那么,这样的一部没有标准版本的书籍,又怎么能作为一种准则性的“经”呢?
       
             综上所述,《周易》既不能称之为“易”,也不能称之为“经”,更不能称之为“易经”,它在本质上只是周代人的一部易学著作,而被这部著作所运用到的、未经文字解读的八卦及六十四卦符号体系才是本来意义上的“易”。“易”与“周易”的关系乃是“源”与“流”的关系,“本”与“末”的关系。
       
             谈到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源头性的“易”,是我国文字未兴之际的产物,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先哲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而非一人一时之作。
             人类没有文字的历史远比有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在漫长的没有文字的历史时期,人类不可避免地要观察自然,了解自然,进而认识自然,掌握自然,再进一步就是要总结自然,然后将总结记述下来,而记述的工具只能是图形或符号。“易经”正是文字未兴时期,高智慧的华夏先哲们用图形和符号的形式对宇宙自然之道的一个高度概括和完美呈现。说它是“经”,一是因为组成八卦及六十四卦的阴阳结构亘古不变,不会随版本和年代的不同而不同;二是因为它所蕴含的阴阳变化规律也即宇宙自然的发展规律能够用来指导人们的思想与实践。说它是“易”,是因为其内容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呈规律性的变易。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合而言之,即为“易经”。
       
             弄清“周易”与“易经”的区别,有利于易学的正本清源,有助于治易者从无谓的、晦涩难懂的《周易》卦爻辞的研究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对于卦爻辞的研究,应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应该干的事),而将有限的精力用在真正的《易经》即易卦符号体系的研究中去。易卦符号体系是对宇宙万象和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极致浓缩,它是一个内含极为丰富的巨系统,而每一个具体的卦则是这个巨系统中的子系统,每一卦都具有着“宇宙代数学”的意义。因而治易者要拿出古人解读卦爻辞的精神来解读每一个具体的卦象(阴阳结构、阴阳位置、阴阳关系之象,等等),分析与综合兼采,发掘与拓展并用,理性思考与感性体悟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解读出易卦体系的丰富内含和本质意义,特别是易卦体系与现代各学科的关联意义。比如,阴阳爻与“二进制”的关联意义、阴阳律与“正反合辩证逻辑定理”的关联意义、太极衍生六十四卦与“宇宙生成学”的关联意义,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易学研究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深入下去;只有这样,中国的易经才会对人类有更大地贡献。

       

      \
       

      作者简介:

             朱长顺,男,1955年出生,湖南常德市人,国企退休。生性怀旧慕古,年既长而热衷于本土文史之探究,相继在本土报、刊及网络发表相关论文近40篇,并藉此成为湖南省社科院善卷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常德市鼎城善卷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主编出版有省级学术专著《当代善卷文化研究概观》(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易学方面,当“周易热”兴起于神州大地时,曾于1989至1995年间一门心思地潜心学习了《周易》系列著作并有过验证性的占卜实践,在学习与实践中发现传统易学中有诸多值得存疑的问题进而开始了周易的学术研究。通过研究,深感“周易”与“易经”不可混为一谈,并发表了篇幅为16756字的《颠覆传统说“周易”》一文(湖南省神农炎帝研究会会刊《根》,2015年第2期、2016年第1期,上、下篇连载。网上可搜索到)。



      (图文编辑     李荣钧)